欢迎进入商洛市循环经济协会官方网站!

今天是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 新闻中心 - 行业资讯

更环保的城市、更绿色的产业、更低碳的生活——多地推动减碳实践观察

阅读次数:2400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3-06-06     来源: 新华社

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,记者近日走访全国多地看到,更环保的城市、更绿色的产业、更低碳的生活方式渐成气候,各领域积极推动减碳实践,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。

从单体建筑到整体区域,能耗更低的环保城市

在重庆两江新区翠渝路上,有一栋长满花草的房子,名为“重庆房子”。满墙盛开的三角梅煞是好看,还有金竹、常春藤等几十种植物点缀着建筑外墙,配合屋顶栽种的绿植,让这座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。

重庆博建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黄潇说:“夏天茂密的植物能帮助建筑隔热、降温,冬季植物枯萎了,阳光直射进来可满足室内采光要求,再配合地道风系统、太阳能吸热板、雨水收集池等,每平方米能节电40%到50%。”

无人机拍摄的“重庆房子”全景图(2023年5月22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前磊 摄

能降耗的“重庆房子”并非个例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上半年,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%。

各地正不断推进绿色建筑从单体建筑向生态城区、低碳城市的推广覆盖。在上海前滩国际商务区,“节能型低碳环保城市”的可持续开发理念从一开始就写进设计图纸里。

“10多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工地时,我们就谋划起前滩能源中心这个综合智慧能源项目。”上海电力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园园说,能源中心以天然气为基础,采用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及蓄能技术,为区域内各单体建筑集中提供空调冷热源,“把独立分散的单体建筑的供能系统集成起来,实现集中供能、统一协调。目前区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81.9%,节能35.6%。”

从园区到生产线,不断升级的绿色产业

办公区均采用水蓄冷集中能源站的空调方式,降低发电成本;公交、共享出行等多种交通方式“零距离”转换衔接;保留湿地、瀑布等自然资源,大部分区域采用自然生态草沟排水……位于海南省澄迈县的海南生态软件园,正全方位探索绿色产业园区建设。园区负责人杨淳至介绍说,根据换算,每万元产值碳排放仅两公斤,“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值”。

图为位于海南澄迈的海南生态软件园园区(2022年8月1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

从紧盯工业用地的“亩产GDP”,到算清单位产值碳排放的一本账,产业园区关注点的变化体现出绿色发展理念正不断走深走实。国务院印发的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提出,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,推动电力、钢铁、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。

近期,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供氢项目已建成,正式投用后每天可供应高纯氢6000多公斤,满足超过300辆氢燃料汽车的加氢需求。

“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氢气,我们通过‘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成套技术’进行提纯,成本低于常规氢气生产30%以上。”川维化工副总工程师胡泽介绍。

变生产中的“附属产物”为低碳环保的“主打产品”,石油化工行业不断加快绿色转型脚步。

与此同时,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行业发展迅猛。生态环境部5月29日公布的信息显示,从今年1月至4月的综合环评审批情况来看,涉及光伏发电项目952个,同比增长132.2%;风电行业项目586个,同比增长36%。

从时尚到习惯,化为日常的低碳生活

上海市长宁区华丽家族古北花园小区有一张亮眼的绿色账单:18年来,小区开展公共建筑用电节能减排,平均每月节电3.8万千瓦时;开展废水利用,通过建设管道将净水系统的废水排入景观池,共节约用水超60000立方米;实施生活垃圾分类,通过湿垃圾堆肥,使得干湿垃圾循环利用率达14.33%……

小区居民常会坐在一起聊一些绿色话题:回收的瓶瓶罐罐还能做点啥?如何在小区内搭建更适合昆虫们生存的生态空间、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?“人们常说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时尚,而我们希望通过长期实践,将时尚变为习惯,让亲近自然、保护环境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,成为人们日常自然的选择。”华丽家族古北花园小区业委会副主任陈磊说。

图为上海华丽家族古北花园小区内的“昆虫酒店”(2023年6月1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默玲 摄

今年3月,《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(试行)》正式实施。“这是一项创新性的自愿减排机制,对低碳行为进行积分奖励,鼓励公众低碳生活。”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科技财务处处长张静说,“比如,公众选择开新能源车或乘坐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,按照碳普惠有关规定可获取碳积分,兑换消费券、小礼品等奖励。”

当前全国多个城市都开展了碳账户的创新探索,每个个体的减碳行为都将汇成全社会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力量。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我们要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全力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。(记者王默玲 陈凯姿 刘梓桐 高敬)